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技术文章

北京大风肆虐,树断楼摇背后,材料力学性能竟如此关键!

浏览量 1373

近期,北京遭遇了本年度最为强劲的大风天气。这场大风不仅给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还对城市中的树木与建筑造成了显著影响。而这背后,风的力学特性发挥着关键作用。风作用于物体时,所施加的力主要包括平均风载荷与脉动风载荷,这两种载荷因作用对象的不同,呈现出的效果也大相径庭。


640.jpg



风对大树的影响

在树木的整个生长历程中,动态周期性的风荷载始终是其必须面对的环境因素。影响树木风振现象的因素,主要可归纳为自身特性与阻尼作用两个方面。就自身特性而言,树木的胸径、高度、冠部特征等都对其风振表现有着重要影响。例如,相较于有分支的树木,无分支树木的自振频率往往更高。而在阻尼作用方面,树木通过空气阻尼、质量阻尼以及粘弹性阻尼等多种方式,有效地耗散风能。


640.png


一旦大风强度超出树木的承受能力,枝干折断、树木倒伏甚至连根拔起的情况便极有可能发生。不同树种因其独特的形态特征,抗风能力也各不相同。像枝干挺拔、枝叶舒展的棕榈,与枝条纤细、自然下垂的垂柳,在面对大风时,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应对姿态。


此外,树木主干的抗风性能与木材特性、含水率以及生长状态密切相关。同时,立地环境对树木风振程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生长在黏性土壤中的树木根系,其抗风性相较于沙质土壤中的更为突出,而城市中复杂的建筑布局所引发的空气湍流,则会进一步加大树木受损的风险。

640.gif



风对建筑的影响

风对建筑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风载荷是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并且具有显著的随机性。建筑物表面所承受的脉动压力,极易引发风振现象。当风振频率与建筑自身的固有频率相近时,就可能引发共振,进而给建筑结构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为有效应对风振问题,阻尼器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阻尼器主要通过能量耗散机制来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幅度,常见的类型有粘滞阻尼器和调谐质量阻尼器。粘滞阻尼器利用流体的粘性阻力来耗散振动能量,当建筑因风振产生位移时,阻尼器内的流体流动会产生与运动方向相反的阻力,从而抑制建筑的振动。


640 (2).gif


调谐质量阻尼器则是在建筑物顶部设置一个与主体结构振动频率相匹配的质量块,当建筑发生振动时,质量块产生的反向运动利用其惯性力抵消部分振动能量。在许多超高层建筑中,阻尼器的安装显著降低了风振响应,有力地保障了建筑结构的安全。



检测相关力学应用的试验机

ENPUDA


在探究大树受风力影响的过程中,动态疲劳试验机能够模拟不同风速条件下的风荷载情况。通过对树木枝干应力、应变变化的实时监测,科研人员得以深入了解枝干在风荷载作用下的疲劳特性。


多通道加载系统则可从多个方向对小型树木模型施加模拟风荷载,收集相关数据,为城市绿化工作中树种的选择与养护提供科学依据。此外,研究人员还可借助模拟风荷载试验,并运用有限元模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更为全面地掌握树木在风环境中的力学响应机制。


——


在建筑检测领域,对建筑主体的检测尤为重要。


动态疲劳试验机能够模拟建筑关键结构部件在长期大风环境下所承受的疲劳状况,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评估部件的疲劳寿命。


多通道加载系统则通过对建筑主体缩尺模型进行多方向加载,模拟自然风的实际作用效果,采集应力、加速度、位移等关键数据,进而精准分析结构的薄弱环节,为建筑主体结构设计的优化提供有力依据,最终提升建筑整体的抗风能力。


三点式混凝土、柱、梁压缩弯曲疲劳测试


针对阻尼器性能的检测,科研人员通常会使用专门的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该设备能够精确控制加载力值、位移以及频率,高度模拟阻尼器在实际建筑结构中所承受的动态风振荷载。在测试粘滞阻尼器时,通过编程设定特定的加载波形,实时采集阻尼器的出力、位移等数据,从而分析其在不同工况下的耗能能力。


而在检测调谐质量阻尼器时,试验机不仅要模拟风振荷载,还需精确模拟建筑主体结构的振动特性。科研人员首先搭建与实际建筑结构动力学特性相似的模型,将调谐质量阻尼器安装在相应位置后,调整加载参数,仔细观察其响应情况,并利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模型在安装阻尼器前后的振动加速度,


以此评估阻尼器对模型振动的抑制效果。这些严格的检测流程为阻尼器在建筑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进一步提升了建筑在大风环境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建筑检测工作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模拟,通过模拟不同的风况,深入研究建筑的受力情况,为建筑设计和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640 (2).png


北京大风所带来的影响十分显著,深入探究风的力学特性,并通过模拟分析,对于城市生态保护和建筑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能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更为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